
赫鲁晓夫对中国三大贡献:将斯大林时期赖着不给的旅顺港归还、为中国提供百万吨粮食、还帮中国建立首个原子反应堆。然而也因为他,中苏关系开始恶化,这是为何?其实中苏关系走向决裂是从赫鲁晓夫的一番操作开始的,1959年以后,合作的温度迅速降到冰点。彼时赫鲁晓夫原本把中国当成最重要的伙伴,还做了不少让步和援助,但矛盾终究没法掩盖。1958年,苏联一开口就要来中国沿海插手海军事务,还提出搞联合部队,想和中国一起操控军事。中国觉得这不合适,等于变相丢权了,这事没谈拢,双方就开始产生了矛盾。紧接着,更严重的摩擦来自于核技术援助。最早苏联是大方地给中国搭架子、送设备、派专家。中国的“原子梦”就是那会儿启蒙的。可没过几年,赫鲁晓夫突然反悔,不光撤走了一千多名苏联专家,连刚谈好的技术资料也扣下来,这让中国很多刚起步的项目不得不自己琢磨。中苏间还有个绕不开的疙瘩,就是怎么理解“大国路线”。赫鲁晓夫上台后,对外提倡缓和,想跟西方修好,但中国始终觉得那是妥协,不太愿搭理新路子。意识形态没法磨合,双方的矛盾也越来越大。1962年印度和中国闹边界冲突,苏联选支持印度,这下中国再也忍不了,两边彻底翻脸。虽然关系走到这一步,回头看赫鲁晓夫的三大“出手”,还是对中国有很大的影响。第一个是粮食援助,1961年,国内正饿肚子,田里收不上来粮,生活很艰难。赫鲁晓夫那时候送来100万吨粮,还有半百万吨古巴糖,条件很宽松。这场援助不只是想帮伙伴解燃眉之急,他还担心中国出乱子会影响苏联。靠着这批粮,中国撑过了最难的关。另一个关键项目是核工业启蒙。1954年,赫鲁晓夫肯帮中国建第一个实验性原子反应堆,还派来顶级工程师帮带队,甚至协议承诺技术“手把手”教出来。中国自己的核项目就是这时有了底子。后边虽然苏联人突然撤走,那一批被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和留下的装备资料,让中国人有能力咬牙硬撑下去,靠自己慢慢摸索也干成了事。第三个则是旅顺港的归还,自清朝起,那块港口换了几国手,苏联手里那会儿也不愿放。而赫鲁晓夫借访问机会,主动提归还,1955年苏军人和设备都走了,这让中国把本该属于自己的土地拿回来。有了这个港口,中国的主权底气和军事布局才算完整当家。但这些贡献的背后,其实都藏着复杂算计。赫鲁晓夫急着甩掉斯大林留下的负担,希望中国听话做“兄弟”,更想在冷战格局下多一个牢靠盟友。可是当中国表现出自己的想法,不愿事事照着苏联意思来,苏联的热情就立刻变冷。不是平等,也不是完全无条件的支持,这些援助像是投资,也带着期待回报。这些合作和撕破脸的过程,让中国最终看到了“靠人不如靠己”。苏联的撤走逼得中国一步步在困境中完成自我突破,科技工业最终是靠着自己的力量挺过来的。
图片启盈优配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